“最美科技工作者” 姬秋梅:破译青藏高原牦牛的“生命密码”
去过西藏的朋友可能知道,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皮毛又可以用来做帐篷,在野外又是最实用的交通工具。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国。虽然有如此庞大的数量,但是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姬秋梅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国西藏牦牛生产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三十多年来,姬秋梅和她的团队克服了低温、缺氧等困难,躲过了牦牛致命的攻击,避过了各种下乡路上的风险,在牦牛生产系统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西藏的“三农”发展献计献策,为西藏牦牛研究走向全国和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8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姬秋梅获得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单位颁发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
把不喜欢的事变成喜欢的事
有人说牦牛研究是“刀尖”上的科研,甚至有人说是一项不适合女性的工作。姬秋梅坦言,当年高考报志愿时,并没有报考农牧专业,年轻的心总是会向着外面更广阔的天地。但经过志愿调剂之后,她的人生与此有了交集。“刚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在牧区生活过,知道那里的苦,所以想避开一切与畜牧兽医有关的专业,可最后却等到了一份畜牧专业的通知书。”误打误撞让姬秋梅从此和畜牧紧紧绑在了一起。“人在世上,总要承担一份责任,既然这份责任选择了我,我就该用自己的所学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况且牦牛对西藏来说太重要了。”姬秋梅说。
在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姬秋梅利用标本讲解牦牛生长特点
1988年,姬秋梅从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牧医系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从事牦牛相关研究工作。“当时也有更好的选择,但在我们那个时代,首先想到的是努力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变成喜欢的事。”
姬秋梅刚参加工作时,面临着“一穷二白”的窘境。“那时单位里没有团队研究牦牛,资金和相关科研设备也很短缺。”姬秋梅回忆,每逢野外采集数据时,她不仅要背着仪器,还要背着被子、餐具,白天跟着当地牧工寻找牦牛的踪迹,晚上就找落脚点,吃些干粮席地而睡。
其实,这些在姬秋梅的眼里都不算什么。“清风微拂,月光流金,夜里的草原很美。”
最让她苦恼的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4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在这里做实验,温度条件都无法达到;地域偏远,有时候急需某种酶,但因冷链构建远不如内地完善,很多时候厂家都拒绝运送。
穷则变,变则通。实验温度达不到,姬秋梅就苦思冥想优化实验方案;实验材料运送不及时,她就提前规划科研计划。渐渐地,她的身边凝聚起了一支骨干队伍。几乎所有人都被牦牛顶撞过,有的同事脚指甲都被踩掉了,四肢扭伤、身体撞伤也是常有的事。
回顾三十多年的牦牛科研工作,姬秋梅说她遇上了搞科研的黄金阶段。以前,因投资不够、研究手段与设备相对落后,科研难以正常开展。2004年后,国家加大了对牦牛研究的投入,这为从事牦牛研究的科研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牦牛研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西藏牦牛研究起步晚,底子薄,没有可参考依据;牦牛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少,但这些没有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懈努力,2004年,他们的“西藏牦牛资源现状及生产性能退化分析”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西藏牦牛繁育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牦牛半舍饲技术在拉萨、那曲地区的多个县进行示范推广效益显著。在姬秋梅的带领下,团队参与建设了西藏首个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建立了牦牛选育基地5个,规模约达2万头,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牦牛生产的良种基地。
牧民的孩子
在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姬秋梅获得了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继续深造的机会,并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回国后,一些单位向这位藏族女博士递来了橄榄枝。自小长在牧区的姬秋梅不为所动。“我长在牧区,母亲家就是牧民,家里也养了很多牦牛,牧民生活的艰辛从小就深有体会……”
牧民的衣食住行、甚至烧耕都离不开牦牛。“对于贫困的人家来说,牦牛是生计,更是命。”姬秋梅说:“我是牧民的孩子,我的一生所学也要回馈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她暗下决心,要用毕生所学为牧区群众服务。在选育了品种优良的牦牛之后,她又开始创建适合西藏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育肥模式和技术,并手把手地教牧民怎么养。
2015年,她担任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带领学会成员,以“科技走村入户”“科普入社区”等形式,连续多年在高海拔区域、科技示范基地、牧民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余人次,科技咨询服务100余场。仅牦牛育肥一项,就使得示范区农牧民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
每当她去牧民家里了解情况时,牧民总是拿出最好的牦牛肉“款待”,走时也常拉着她的手,殷切地问何时再来。
“我们最开始定的目标,就是研发实实在在能够让农牧民增收的技术。他们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我们的亲人。”姬秋梅说。
荣誉背后是初心和坚守
多年的坚守和付出,让姬秋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翻开她的履历,可以看到许多“首次”,比如,首次构建了牦牛全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基因芯片,建立了中国牦牛基因库;牦牛胚胎移植技术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建立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牦牛能量流动体系及其计算机拟态模型,对分析和研究牦牛放牧系统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2011年,姬秋梅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1年,姬秋梅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颁奖典礼上,姬秋梅深情演讲:牦牛既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又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同时也是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现在牦牛是唯一一种能够把海拔4500米以上的光、热、水转化成畜产品提供给人类的动物,在西藏,没有牦牛就没有西藏特色的畜牧业。
2019年,姬秋梅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她谦虚地说,除了好机遇外,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做科研,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团结起来就会有无限的价值。我庆幸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所以这些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姬秋梅说,“团队的每个人都很敬业,所有的科研,大家都认真设计、协力实施,才有了今天的这些成绩。”
姬秋梅常怀感恩之心,对自己遇到的导师,对长期关怀自己的西藏农科院领导,对默默无闻支持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对一直鼓励自己的母亲,都充满感激之情。姬秋梅的丈夫张永清,长期在西藏工作,对西藏也充满感情,对姬秋梅的工作在改变牧区面貌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深刻,他全力支持自己的妻子。由于长期工作在高海拔地区,研究工作超负荷,姬秋梅的心脏严重受损,动过几次手术,每次术后她都不顾医生的劝告,没有充分休息,而是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无怨无悔地从事着牦牛研究工作,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姬秋梅的初心就是能够让农牧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所有荣誉的背后,是常人无法知悉的付出。用心、用情、用行动,姬秋梅表示将不忘初心,继续为西藏牦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让牧区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责任编辑:宋利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
|
京ICP备: 京ICP备17025865号-1 | 网站设计制作:乘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