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4-4-20 7:30:00  
投稿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司传林:散文•家有八姐

司传林:散文•家有八姐

时间:2018年1月5日 来源:司传林 点击: 1950次
     八姐是我母亲的小妹,因在同爷姐妹中排行第八位,按当地习俗小名就叫八姐。我姥爷姓胡,名文慰,字豹材。固始东乡罗集人,姥爷兄弟三人,育有子女十人,其中女儿八个,八姐妹名字也按出生顺序称大姐二姐直至八姐。

我姥爷在兄弟三人中是最小的,她的子女分别是六姐,七姐,八姐。六姐是我母亲,今年87岁,现在耳脱目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是八姐妹中现在唯一健在的。现享受离休待遇。七姐是我二姨,叫胡章慧。八姐胡章国,是我小姨。到了我们这一代,仍沿用老辈排序称呼,子女们相互称姨辈们为大姨……六姨、七姨、八姨。

八姐个头高挑,多才多艺,在师范学校时属校花级别的。性格强势,口才极佳,又能收放自如,一生追求事事完美,事无巨细,把每一件事做到精致。在亲朋好友眼中,她待人真诚,直率,敢说敢为,条理清晰,无论在顺境还在逆境中从未输过自已的形象。

八姐一生精明强干,但通情豁达,用她助人的热心和处事智慧,将亲戚朋友的往来进行得风生水起,——以至家中无论什么状况下也不乏高朋贵客。因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她经营下,胡家家族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正常往来。

八姐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年轻时拉得一手好二胡,退休后又受聘于县老人诗词协会理事,发表过上百篇作品。她有一首送给六姐的诗,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蹉跎岁月去无还,‘双教’法规照碧天。白发絲絲酬夙愿,晚霞熠熠映群贤”。她在文笔和才气上颇有姥爷的遗风。

八姐刚直耿介待人,严以自律对已。从未见她自怨自艾,也未见怨天尤人,举手投足间,皆有文人的气质和素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外人从没见她有沮丧,看上去都若无其事,对所受委屈也一笑置之,把苦痛埋藏于内心,一生只将快乐与人分享。用一颗浏览的心去面对人生,面对家人。生活负她时,她却报之以歌,虽说过早得离开了人世,但她活的尊贵。写到这里我想起木心一段名言“白天我是一个奴隶,夜晚我是一个王子”。这句名言与其说木心写他自已,更像是写给八姐。

在八姐病重治疗期间,虽被药物化疗后非常憔悴,可她以坚韧的毅力力争把自已最好状态呈现在别人面前,别人看到她的是从容、淡定、阳光、优雅。

她一生出类拔萃,却从不流俗,既庸中佼佼,但又超然物外。她在生前曾安排子女,她去逝后不放哀乐,要是想她了就放"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乐曲,她的这个安排足以可以证明她特殊所在。这就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可贵之处,也是常人难及之处。

她的内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有一件事足可以说明,就是她在病情危重时候,自已可能感到生命快走到尽头了,让孩子把她的影集拿到医院病房,和孩子商量选择一张照片作为遗像。因我当时在现场,你可能想不到当时画面,她平静地象平时欣赏摄影作品一样淡定、从容,至今让我敬佩不已,——尽其所能把今生和后世都尽量做到完美极致,卓而不凡彰显无遗。她虽饱经沧桑,但仪态高雅,虽平凡于世,但风采卓越,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微信图片_20180105122406.jpg


从右到左依次为六姐、八姐和七姐


七姐胡章慧(干校)结业后先分配到潢川县委,后又调至省委农村工作部,先后又供职于新乡团市委和郑州商业系统。她天资聪颖,性恪内敛,对家人对子女无微不至,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单位经常独当一面,多次受到组织和同事的好评。

她一生是对亲人大爱的一生,对姐妹们倾其所有,无私援助,一直为姐妹们设身处地,宁肯自已受点苦,倾其所能补贴姐妹。当时子女都无法理解,仁者仁心,家人皆知,从不求任何回报。在我们记忆里,她唯一接受的是家乡姐妹们给她稍去的最廉价的、腌制好的蒜苔和腊菜。现在我才能理解她接受的不是特产,更可能是她一种浓浓的思亲乡愁,把思念亲人的情感找一个方式来安放,来承载,满足和释放一下对姐妹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那个年代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外地工作居住一般很少回家乡。虽说近在咫天,七姐回老家也没几次,但她的血浓于水的那份亲情却一直和家乡亲人一直同在,去逝之后她的骨灰安葬在姥姥坟墓不远的地方,满足了七姐最终的心愿。

七姐她一生用自己宽容的一颗大爱之心,织成一张巨大的爱网,让姐妹及其子女躲在大网之中,让后人敬仰有加。由于自小体质瘦弱,在五十多岁时又患疾病,最终因医治无效还是被病魔夺去生命。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在她病重和临终时,她的老姨、六姐、八姐一直都在身边。我想这也是她和亲人们都可以安慰的地方。七姐的一生是贡献的一生,是博爱的一生,是值得后人效仿和敬仰的一生。

  写到这儿我不得不提到我姥爷。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未期,我姥爷家由富庶之家逐渐衰落,到建国时已属于破落地主。因姥爷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他的文笔和才气在当地颇有名气,家庭破落后,基本上以给乡邻写诉状和各种合约来维持生计。姥爷诗文非常了得,他一生创作不少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子女们那时都外出工作和忙于生计,未能把姥爷的诗文整理和收藏。

姥爷博学多才,对历史也非常通晓。在他去西安时,专程到了大雁塔附近武家坡去看一下,因这个地方有个“古寒窑”遗址,在这个地方发生过王宝钏在寒窑住了十八年、苦苦等夫君薛平贵一个凄美的故事。这个传说被多种戏曲都演绎和颂扬过,姥爷当时熟知这段历史和典故。在“古寒窑”前感概万千,写下了“寒窑受苦十八春,只问贞节不问贫。我在武家坡上望,但见明月与清风”。用诗歌抒发了自已感概,由此可见姥爷的文采和他非常广泛的知识面。这是姥爷留下唯一的一首诗。

知书达理的我的姥姥张育英出生于县城城关一张姓大户人家。当时能嫁到距县城三十里外的罗集胡家,除张家在罗集拥有土地原因外,主要因素是我姥爷是一介书生,高大帅气,风流倜傥,加上胡家当时在罗集又属大户人家,在二三十年代家道殷实,颇有影响。

罗集虽是农村集市,但当时非常繁华,因和安徽的霍邱县和叶集接壤,是当地商贸物流的集散地。由于商贸的发达,也云集了附近不少客商往来和定居,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教育发展。在一个小集市上当时拥有本县很著名的蓼东中学和安阳小学二所学校,这在本县和邻县并不多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属于半封建时代,对于女孩教育一般都不注重,可姥爷家族风气开明,他不顾别人的非议,把三个女儿都送进学校。建国初期,姥爷又把六姐、七姐送到当时县里的军政干部学校。当时简称干校。把八姐供读到当时县里最高学府“固始师范学校”。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可见姥爷的远见和胸襟。由于姥爷的远视卓见,三个女儿都走出了罗集,六姐在干校毕业后参军,转业后一直从是教育事业。七姐和八姐都参加了工作。感恩姥姥,感恩豹材!

岁月像一条汹涌的长河,我们留不住时光,但可以留下记忆!我们今天的记忆是对天堂的亲人最好的怀念,我们今天提及过往是感激培育我辈亲人。

在子女心中,你们的身影未曾走远,对你们的思念也不曾怠慢,你们的容颜在时光岁月里也从未飞出我们的视线。

愿你们在天堂安好!

愿你们佑护子女安康!

让我们们一同祭奠,一同怀想,在冬季里采一束梅花,摘一片绿叶,聆听一阵清风,仰望一片白云,让我们的魂魄与我们亲人在天上同在。

谨以此文献给已逝去的七姐八姐和我们的亲人。


20171208151065776577.jpg 

                【作者简介】  

        

 

司传林,河南省固始县人。


曾服役于五十四军一六二师四八五团。


常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主义生话。


喜看山看水独坐,爱听风听雨高眠。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 京ICP备17025865号-1
  网站设计制作:乘风网络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