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4-4-24 13:57:09  
投稿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司维利:精心保护古窑 留住历史记忆

司维利:精心保护古窑 留住历史记忆

时间:2018年7月12日 来源:华夏收藏网 陈暖 点击: 864次

原载:华夏收藏网  2016年06月21日  11:20:17

 

 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淄博大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学会“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到了宋金时期,淄博陶器尤为兴盛,瓷窑场星罗棋布。
     司维利祖上三代都是制瓷工匠。他的爷爷14岁便在淄川的陶瓷厂做活,跟随师傅学习制作陶瓷的手艺,父亲也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制瓷匠。耳濡目染下,司维利从小就对陶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随着陶瓷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生产机械化的不断进步,司维利已经不再使用父亲教给的方法制作陶瓷了,但流传千年的古老制瓷技艺早已在他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废墟中发现文化宝藏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发现,至今仍让司维利惊喜不已。
   “当时这里已经荒废了,到处堆满垃圾,根本没想到地下还埋藏着这么个大宝贝!”2012年3月,司维利对位于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渭一村的土地、旧厂房进行清理时,发现了古陶瓷制作工艺中使用的三台碾料用的地碾。“当垃圾清理到5000车次的时候,发现了地碾,随后,与之配套的泥浆池和晾泥池也露出地面。”


     司维利一宿没有合眼,凌晨2点多,他忍不住给几个做考古研究的好友打去电话。地碾直径约6米,周长20余米,碾砣直径约1.8米、碾沟宽约0.5米……第二天天不亮,一个个数据就被测量出来,“朋友当即就下了结论,此碾年代约为明清时期,在淄博历史上属首次发现。”
“古窑址内还发现了几个完好保存的馒头窑,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窑身依旧保存完好,桃形拱结构建筑依然坚固如初。”不少朋友建议他先“压下消息”,暗中寻找能出大价钱的单位,司维利摇摇头,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淄川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闻其东的电话,“大道理咱不懂,但文物保护,还是越早越好。”

 

古老记忆完整保存

 

走进古窑内,触摸着窑壁上的灰砖,古时窑内繁华的景象、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便浮现在眼前。

“这个石碾已有几百年历史,以前人们用它研磨陶瓷原料。”跟陶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司维利对古窑制作陶瓷的流程极为了解,“原料碾磨好以后,通过这个碾沟进入泥浆池沉浮,之后再导入晾晒池,最后拉坯制作、烧制成型。”
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狄宝昌曾到访过古窑址,对地表和窑内残存的瓦片年代进行了鉴定,将古窑生产陶瓷的年代推至元末明初,“实际上有些瓦片的年份还要更早,可能要追溯到宋金时期。”


     “考古发现,上世纪初,这里应该建有4个馒头窑,当时需要至少4头牛同时拉碾,才能将碾砣拉动,进行研磨,然后再在配套的泥浆池、晾泥池中沉浮、晾晒。” 在参与过古窑址考古清理工作的淄博市文物局考古工作室主任徐学琳看来,整个古窑址至今依然能完整展现古人陶瓷制作工艺流程,是淄博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窑,“古窑址的所有配套设施都保存极其完好,完整展现从原料开采、加工到坯料制作、瓷器烧制等全部陶瓷制作主要生产环节,对研究淄博地区陶瓷生产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古新交辉只为文化传承

 

离古窑址不足100米的地方有一条古老的玉石街,绵延上千米,“窑内制作完成的陶瓷被装在木轮车里,通过这条道路运输至大江南北,成就了当时龙泉镇小苏州的繁华。”86岁的孙泽宇在这条青石路上推了十几年的独轮车,“每天凌晨3点起床,将南边的陶缸、煤炭运到淄川,独轮车压在玉石街路面上发出的吱吱声早已烙在淄川人的记忆里。”
2013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渭一村古窑址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文化遗产项目,“这是淄川老少爷们的记忆,也是淄博陶瓷发展的路径图,坚决不能丢。”司维利计划建立古代陶瓷博物馆和现代陶瓷博物馆,“古窑址的保护和恢复全部交由政府来做,他们更专业。在古窑址对面,再建一座现代陶瓷博物馆,古老工艺与现代技术交辉相应,再现淄博瓷都的魅力。”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先人的智慧和有价值的东西已经离现代人越来越远,建设陶瓷博物馆,将这些东西保存住,就能让更多人了解陶瓷的历史和文化。”闻其东说。
2013年,保存完好的古窑址迎来了众多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陶瓷工艺专业的学生,“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古陶瓷加工制作的全部流程。” 司维利打算和更多的高等院校展开合作,“让年轻人了解古老的陶瓷制作技艺,并把它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 京ICP备17025865号-1
  网站设计制作:乘风网络

官方微信